最新消息
聞「箱」下馬—「LV級」古董茶箱現身文華藝術博覽會!
文華藝術博覽會|東方文華酒店
今年,我們從平溪的臺陽礦業招待所出發,帶著百年文化與茶的精神,前往 文華藝術博覽會(Fine Art Taipei),以「聞箱下馬」為題,結合「茶箱與茶道具」展出珍稀茶箱與茶道具系列,開啟一場從山林到旅途的東方茶藝美學。
百年前,當歐洲貴族以行李箱象徵旅行與身份,東方文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古代LV」——茶箱。這件被譽為茶人隨行雅具的珍品,不僅是器物,更是一種可隨身攜帶的風雅生活哲學。透過一見菁桐的策展,元明清時期文人茶會的奢華細節得以重現,也讓觀者於展場間,體驗一開一合之間的儀式美學——心靜如茶,風雅自成。
聞箱下馬,心靜如茶——仕女與茶箱的雙重風景

「茶箱者,文人之清伴也。啟合之間,壺盞成景,煙香若畫。攜之出行,雖在塵市,亦得山川清趣;對友展設,半盞清茗,便是萬壑千峰。」
展覽正中央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 丁雄泉〈仕女與馬〉系列作品。
這位被譽為「採花大盜」的藝術家,在華人藝術圈中以奔放的色彩與大膽的構圖著稱。他筆下的女性與駿馬,充滿生命的律動與鮮明的個性,鮮豔卻不張揚,狂放卻自成優雅——彷彿在畫面中彼此共舞,展現出對自由與感性的極致禮讚。
下方則呼應擺設一見菁桐的「茶箱與茶道具系列」。
兩者並置,如詩如對話——丁雄泉的熱烈筆觸,與茶箱的內斂溫潤形成美學張力。這樣的策展組合,不僅體現主理人對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細膩品味,更展現出「茶亦可藝,藝亦入茶」的趣味精神。
觀者在流連其間,彷彿能感受到藝術與生活在此交會的那一瞬間,風雅與率性並存。
匠心入木——茶箱的結構與製作工藝

竹編茶箱——為文人雅士而生的器物,為懂茶之人而設的生活格調。
茶箱起於唐宋之際,至元明清時期已臻成熟。茶箱又名「都籃」、「器局」、「茶籠」、「都統籠」、「苦節君行省」,是茶道中一種用於儲存和便於收納或攜帶茶道具的箱子。明代茶風盛行,文人雅士講究「一壺一席」,茶箱因此成為出行與待客的必備器具;《遵生八箋》中記述「器局藏七具」,正是茶箱形制的典型。到了清代,隨著宮廷與士紳階層對器物美學的重視,茶箱不僅實用,更展現精工之美:榫卯嚴謹、材質講究、內裝配置精密有序,象徵主人的身份與品味。
茶箱的演變,正映照了東方生活美學的核心——在行旅與日常之間,隨時能開啟一席風雅。
在當代工藝中,「茶箱」早已成為極為罕見的存在。每一只茶箱都必須兼具實用與審美,其比例、結構、內裝配置皆講究到毫米,製作過程繁複、耗時漫長。隨著手工藝師的凋零與生活習慣的轉變,這樣的製作技法幾近失傳。
茶空間的儀式感,從茶箱開始

古人遊於山水,或訪於故交,多携茶箱以行。至則展具,設爐煮泉,分茶於盞,與友對酌。談笑聲中,塵世之勞頓皆化清風。
茶箱的用途,從不僅止於「裝茶」。在古代,它亦可收納香爐、香筒、火箸與炭爐——在茶席開啟前,先焚一縷清香,使氣息安定、心緒沉靜,為茶事揭開序幕。這種「香、茶一體」的設計哲學,讓茶箱超越器物功能,成為文人生活中可隨行的精神空間。
在旅途中,茶人隨身攜帶茶箱,一方小木盒中,藏著天地的秩序。開啟時,茶碗與茶杓的擺放有其節度,香煙裊裊間,水沸如歌。這份精準與雅致,不僅體現對「品味與秩序」的堅持,也折射出東方人對生活節奏的掌握——寧靜、從容而不張揚。
茶箱的存在,提醒我們:儀式感從不需要繁瑣,只需用心。 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展開一席茶,心便有歸處。這份由香而茶、由器入心的過程,不僅重現了古人日常的風雅,也啟發現代人重新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尋回那一瞬間的靜謐與優雅。

夫茶箱之妙,不在華飾,而在幽致。收則簡,展則雅;内藏七器,外寓一心。可謂「一箱在側,萬境俱清」矣。
【#一見菁桐 | 2025台北文華藝術博覽會-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展覽資訊
貴賓預展:9/26(五)12:00 – 21:00
大眾展出:9/27(六)-9/29(一)10:00-18:00
地點:台北文華東方酒店 | THE ARCADE文華精品
邀您親自一見傾心,共享東方美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