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歷史
在平溪開發之初,曾流傳一句話:「中央山脈乃臺灣唯一真龍,平溪為龍頭匯集之處,基隆之水天上來。」基隆河發源於平溪石底西側,由於上游河床狹小,溪流湍急,河水順流而下,在村落一帶的河床較為平坦,水清見底,因而將河床上整片的岩肌坦露出,故取名為「石底」。加上臺灣不斷的造山運動,形成許多特色的地理景觀(如壺穴)。
圖片來源:拾階攝影.恆昶藝廊聯合連年展,開展明信片,1999。
壺穴為基隆河特殊地貌之一。
本只是單純農業山城的平溪,以樟腦、茶葉、大菁、煙草等作物外銷為主。明治40年(1907)平溪庄第一任庄長潘炳燭先生發現石底煤礦,雖然申請了礦業權獲准,但遲未開採。隔年(1908)將礦區委由日商藤田組試掘,發現煤炭品質優良,煤層厚度也高,但因交通不便,產品運銷的問題未能解決,因而作罷。次年(1909)潘庄長見當時座擁全臺煤產量三分之二的礦業龍頭顏家經營煤礦有成,便以開發平溪為約,將礦業權讓與顏家。
「如彼金包里,如其臺陽礦業,雲年氏計畫之根幹,無不基自國年氏踏實而穩健,並依機敏周到之調查。」
民國7年(大正7年,西元1918年),當時日商藤田組與顏家合資,創立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即後來的改組更名為「臺陽礦業公司」),全面開採平溪礦產。由於此處山巒重疊,加上石底煤層無法集中於一個坑口開採,為解決石底煤炭的運輸問題,臺陽礦業公司決定排除萬難,投下巨資鋪設鐵路(也就是現今的平溪線鐵路,全線12.9公里)。使平溪進入鼎盛時期,令原以農為業的居民,紛紛投入較高經濟產值的煤礦業,並吸引其他相關行業及外來人口進入,開啟熱絡的黑金時期。
舉凡金融、礦業、交通、化工、木材、倉儲、水產、造船、食品等各種領域都有顏家的關係企業,全盛時期顏家更是擁有五十幾間公司。其中,獨霸一方的臺陽鑛業公司選擇在當時產量最大的石底層煤所在地、主要事業所在地的平溪菁桐,設置平溪招待所。也因開採石底煤礦,故名為石底俱樂部。
圖片來源:《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
慶賀招待所成立,當時所留下來的桌子。
平溪招待所落成時的空間機能分區說明。圖片來源:《臺北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這座和洋折衷的日式書院造建築,始建於昭和14年(1939),聘請當時首屈一指的能工巧匠,施工為期一年時間,於昭和15年(1940)落成。佔地600餘坪,建坪202坪,室內空間寬廣深幽,內部裝飾繁華精緻,不論是材質或做工均相當講究,主要建材為臺灣檜木、臺灣紅豆杉。提供職員住宿、休閒娛樂、接待貴賓、官員與會議之用,更是作為臺陽礦業公司對外展現雄厚財力與權勢的象徵。而這也說明為何有如此大規模建築在菁桐,而不在其他地區的原因。
在建築空間上採不規則的動線設計,因此產生不規則的建築配置型態,又因為是俱樂部的性質,故與一般住宅格局不同。其功能主要為娛樂區、宿舍區與服務區及庭園景觀。起初落成時,本日式建築主要空間包括:
(1)一般起居空間:宿舍(六帖和室十間)、客室(六帖、八帖、十帖與十二帖半和室)、應接室(亦稱客廳)等。
(2)功能性空間:炊房(亦稱廚房)、食堂(亦稱餐廳)、女中室(亦稱女傭房)、康樂室、撞球室、圖書室、電話間、浴室、廁所、澡堂、倉庫等。
(3)連通空間:門廊、玄關、廊道、緣側等。
(4)附屬空間與其他設施:床之間、床脇、床柱、違棚、欄間、付書院等。
左一為會議簡報、左二為撞球臺、右二為打桌球、右一為忘年會。圖片來源:《臺北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民國60年代(西元1970年代),因坑內深部開採困難、能源型態轉為石化燃油等能源政策影響下,礦坑產量日益減少,再加上進口煤炭競爭以及後來頻繁且嚴重的礦難災變發生,西元2000年,最後僅剩的四座礦廠宣告關閉,臺灣煤業百年浮沉,畫下句點,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區又恢復到以農為生的鄉村。
參考資料:
黃智偉,2004,《臺陽公司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取自https://tm.ncl.edu.tw/。
唐羽,1997,《魯國基隆顏氏家乘》。基隆顏氏家乘纂脩小組。
洪偉豪,2011,《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君,2007,《臺北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符宏仁,2012,《新北市市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暨施工紀錄》,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老宅歷史
在平溪開發之初,曾流傳一句話:「中央山脈乃臺灣唯一真龍,平溪為龍頭匯集之處,基隆之水天上來。」基隆河發源於平溪石底西側,由於上游河床狹小,溪流湍急,河水順流而下,在村落一帶的河床較為平坦,水清見底,因而將河床上整片的岩肌坦露出,故取名為「石底」。加上臺灣不斷的造山運動,形成許多特色的地理景觀(如壺穴)。
圖片來源:拾階攝影.恆昶藝廊聯合連年展,開展明信片,1999。
本只是單純農業山城的平溪,以樟腦、茶葉、大菁、煙草等作物外銷為主。明治40年(1907)平溪庄第一任庄長潘炳燭先生發現石底煤礦,雖然申請了礦業權獲准,但遲未開採。隔年(1908)將礦區委由日商藤田組試掘,發現煤炭品質優良,煤層厚度也高,但因交通不便,產品運銷的問題未能解決,因而作罷。次年(1909)潘庄長見當時座擁全臺煤產量三分之二的礦業龍頭顏家經營煤礦有成,便以開發平溪為約,將礦業權讓與顏家。
「如彼金包里,如其臺陽礦業,雲年氏計畫之根幹,無不基自國年氏踏實而穩健,並依機敏周到之調查。」
壺穴為基隆河特殊地貌之一。
民國7年(大正7年,西元1918年),當時日商藤田組與顏家合資,創立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即後來的改組更名為「臺陽礦業公司」),全面開採平溪礦產。由於此處山巒重疊,加上石底煤層無法集中於一個坑口開採,為解決石底煤炭的運輸問題,臺陽礦業公司決定排除萬難,投下巨資鋪設鐵路(也就是現今的平溪線鐵路,全線12.9公里)。使平溪進入鼎盛時期,令原以農為業的居民,紛紛投入較高經濟產值的煤礦業,並吸引其他相關行業及外來人口進入,開啟熱絡的黑金時期。
舉凡金融、礦業、交通、化工、木材、倉儲、水產、造船、食品等各種領域都有顏家的關係企業,全盛時期顏家更是擁有五十幾間公司。其中,獨霸一方的臺陽鑛業公司選擇在當時產量最大的石底層煤所在地、主要事業所在地的平溪菁桐,設置平溪招待所。也因開採石底煤礦,故名為石底俱樂部。
圖片來源:《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
慶賀招待所成立,當時所留下來的桌子。
這座和洋折衷的日式書院造建築,始建於昭和14年(1939),聘請當時首屈一指的能工巧匠,施工為期一年時間,於昭和15年(1940)落成。佔地600餘坪,建坪202坪,室內空間寬廣深幽,內部裝飾繁華精緻,不論是材質或做工均相當講究,主要建材為臺灣檜木、臺灣紅豆杉。提供職員住宿、休閒娛樂、接待貴賓、官員與會議之用,更是作為臺陽礦業公司對外展現雄厚財力與權勢的象徵。而這也說明為何有如此大規模建築在菁桐,而不在其他地區的原因。
平溪招待所落成時的空間機能分區說明。圖片來源:《臺北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在建築空間上採不規則的動線設計,因此產生不規則的建築配置型態,又因為是俱樂部的性質,故與一般住宅格局不同。其功能主要為娛樂區、宿舍區與服務區及庭園景觀。起初落成時,本日式建築主要空間包括:
(1)一般起居空間:宿舍(六帖和室十間)、客室(六帖、八帖、十帖與十二帖半和室)、應接室(亦稱客廳)等。
(2)功能性空間:炊房(亦稱廚房)、食堂(亦稱餐廳)、女中室(亦稱女傭房)、康樂室、撞球室、圖書室、電話間、浴室、廁所、澡堂、倉庫等。
(3)連通空間:門廊、玄關、廊道、緣側等。
(4)附屬空間與其他設施:床之間、床脇、床柱、違棚、欄間、付書院等。
左上為會議簡報、右上為撞球臺、左下為打桌球、右下為忘年會。圖片來源:《臺北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
民國60年代(西元1970年代),因坑內深部開採困難、能源型態轉為石化燃油等能源政策影響下,礦坑產量日益減少,再加上進口煤炭競爭以及後來頻繁且嚴重的礦難災變發生,西元2000年,最後僅剩的四座礦廠宣告關閉,臺灣煤業百年浮沉,畫下句點,盛極一時的礦業城區又恢復到以農為生的鄉村。
參考資料:
黃智偉,2004,《臺陽公司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取自https://tm.ncl.edu.tw/。
唐羽,1997,《魯國基隆顏氏家乘》。基隆顏氏家乘纂脩小組。
洪偉豪,2011,《平溪地區的聚落發展與資源開發(1820-196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君,2007,《臺北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符宏仁,2012,《新北市市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暨施工紀錄》,新北市政府文化局。